虽然姚文昌互助组的组员都能感觉到,这次秋收增产无疑, 但是当许玉莲颤抖着声音念出一连串的数据时, 他们还是被自己听见的这些数字震住了。
“玉米一亩地二百二十五斤”
“棉花棉花四百斤玉莲,你是不是算错了四百斤, 四十斤吧四百斤不对,四十斤不对”黄立名语无伦次,也不知道是自己到底是惊还是喜。
一亩地四十斤棉花, 那是正常, 六十斤算是不错的,一百斤就得把人乐得合不拢嘴。四百斤,四百斤没法信啊就算是他不经常种地,也知道这太疯狂了。
黄立名抬着头,眼神几乎没有焦距可是这跟他基本没太大关系, 谁让当初姚文昌提议让他家也跟着种棉花的时候, 他想来想去还是拒绝了呢
因为姚文昌说要买新棉种,要浸泡拌种, 中间还要去捉虫子喷药, 还有一大堆注意事项他听着心里就没底。
新棉种、农药都要花钱买,就算是新政府有贷款,那也不是不要还呀。再说了, 玉米地里也要买肥料,负担太重了,黄立名怕蚀本。
所以,到最后跟着姚文昌一起选了好田种棉花的, 只有温家、许家和李家。那现在,人家都赚大发了
虽然理智上觉得亩产四百斤有些无法置信,但是黄立名清醒之后,回想一下之前收棉花时候的情景,也觉得差不太多。
棉花可是比粮食贵多了,一车棉花能换好几车粮食呢。
亏了,亏大了黄立名笑得像哭一样。
跟他有同样表情的,还有付海夫妻俩。
他们家里有男人,有主心骨,所以对姚文昌的一些做法不认同的时候,就坚持了自己的意见。
反正只是互助组,各家的地还是各家的,收成也是各家的,贷款也是各家的,就是到了最后,把牲畜、农具、出工等各项工分扣掉而已。
上等好地不种粮食种棉花,还是从来没用过的新棉种,还需要去贷款用新栽培技术,黄家和付家都觉得不靠谱。
所以现在其余几家每家都棉花大丰收,只有他们两家挑了两块普通田地,种了几分棉花,准备给家人做棉袄棉被用,也就是各自收了几十斤籽棉。听许玉莲的意思,他们两家产量并没有统计在内。
要是统计了,估计这个平均数就要下来不少了吧黄立名漫无目的地想着。
王月娥第一个哈哈大笑起来,一边笑一边指着黄立名他们两家“不听我姐夫的,后悔了吧我早就跟你们说了,那新棉种是我家满满专门挑的,让俊海特意跑到省里找供销社申请调货的,满满本事那么大,还能坑自家人你们不听,这下子亏大了吧”
付海的脸都红了,吭哧吭哧地说不出话来。
倒是付海媳妇反应快些,她啪的一巴掌拍在大腿上“嗐,俺眼瞎呗以后肯定听姚叔的”
黄立名也缓过神来,笑着说“对对对,你聪明。你有个好姐夫,我们有个好组长姚叔,我是服了,咱们满满不愧是全国先进,文化人就是厉害”
姚软枝刚从温俊海手里接过自己的搪瓷茶缸,喝了两口,就听见大家夸自己,便摇了摇手“咱们用的岱字棉531号从1935年开始推广,到现在已经一二十年了,品种混杂退化,产量当然受影响。我这次推荐大家买的新棉种,是国家刚刚引进的,加上咱们各个环节都做到了位,大家伙田间管理又做得精细,才会有这样的产量,这是咱们互助组集体努力的成果。”
他们这亩产四百斤的产量,姚软枝估计在整个铁原地区都算是顶尖了。但是放在全国范围内,跟专业棉产区那些劳模相比,还是相去甚远。
姚软枝在京城开会的时候,认识了一个姓曲的女劳模,种棉花相当有一手。人家说了,人家去年亩产已经达到了七百多斤,今年目标是九百斤。而且听她的语气,非常有自信。
曲劳模做报告的时候,姚软枝可是听的非常认真,做了详细的笔记,经过思考之后,把一些适合夹沟村的经验也总结了一遍,下次种棉花也许还能再进一步。
李二丫坐在王月娥身边,看着一脸淡然的姚软枝,眼睛闪闪发亮。
算账清工是一个麻烦事儿,可是所有组员都劲头十足,一直到中午吃饭,才算是算清楚了大半。
“这一季,咱们组一共支出一百二十七万九千零六元,预计收入一千六百一十五万元左右。一个工分,应该计为一千一百元。”
听到一个工分能算这么多,几乎所有人都喜形于色。
这样的话,一个壮劳力一天就能挣一万一千元,一个月三十多万,比工人都多了。就算是平时只能拿七八个工分的妇女们,一个月下来也顶一个工人了。
“此外,咱们组新购入双轮双铧犁一架,犁铧两个,牛一头,耢十个,耙六个,粪桶十二对,轻便锄八个,单手喷雾器四台,打水井一个,修理碾盘一个,这都算是公用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