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了腊月二十几的时候,村里人都很自觉地不在晚上跑去温家听课了, 不过白天的时候, 就时不时地有人跑过来送东西。
也不是什么大东西,有的拿几颗菜, 有的送几个冻柿子,有的送点糖,有的送点自己剁的饺子馅, 还有人挑了一担柴往温家送的, 反正都是自家的心意。
在温家听了姚软枝讲了那么多的文化知识,经常去听课的那一批人基本上都能写一二百个字,认识大部分常用字,还懂了不少自然知识和农业知识,自己都能感觉到自己心里亮堂多了。
以前请个先生还要送两条肉当束脩呢, 他们也不能毫无表示啊。
姚软枝听着温好好把来送礼的人一个个给她汇报一遍, 心情略有些复杂。同样还是那些村民,如今却是完全不同的面目
去年祭灶的时候, 姚软枝还和大哥姚学文他们一家三口一起从县城回来, 还跟三哥姚学义一起设计吴花红,今年,姚软枝却已经成了温家妇, 要亲自主持祭灶事宜了。
农机厂很忙,姚软枝也很忙,所以只是在下班之后才匆忙赶到姚家,见了姚学文一家三口一面。
赵茉莉一见姚软枝进院, 立刻就迎了上来“满满回来了你今天怎么不请个假我跟你哥都是请假回来的。”
大概是这段时间过得比较顺心,赵茉莉脸上的阴晦焦黄少了很多,笑容也明亮了不少。
看在赵茉莉在农机厂食堂里没有出什么幺蛾子的份上,姚软枝对她也很客气,叫了声“大嫂”,跟她一起进屋。
姚软枝一进去,李氏就冲她招手“满满,快过来,快过来,老三来信了”
李氏的脸色好多了,看来姚学义的来信,将她之前那些负面情绪冲淡了不少。
“来来,快念念。”李氏白了姚文昌一眼,“他们念得乱七八糟的,听得人心里不踏实。”
姚文昌父子三人识字并不多,姚软枝没回来的时候,他们爷仨凑在一起,磕磕巴巴地把信读了一遍,虽然有些地方跳了过去,但是大致意思应该是差不多。
可是李氏表示,对几个没文化的男人不信任,必须让自家有文化的闺女给亲口读了才放心。
姚文昌哼了一声,磕了磕烟袋“老三也不认识几个字,还不是要请别人替他写信”信里说是请指导员帮忙写的,他就说了,信封上那字,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人写的,不可能是姚学义的手笔。
姚软枝把信纸展开,从头到尾读了一遍,姚文昌夫妻几乎是竖着耳朵,全神贯注地听着,生怕漏过什么消息。
姚学义在信里说他们已经开拔去了外地,虽然训练有些辛苦,但是战友人都很好,包括班长、排长、指导员都很好,大家都像是一家人一样,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,让姚家人不用担心他。
每天吃的什么,晚上睡觉什么条件,关于生活方面的细节,都说了一些。
然后还说了一些他和战友在训练过程中闹出的一些笑话,证明他们的生活和训练气氛都很好。
最后,姚学义说新年快到了,他不能回家过年陪伴爹娘,希望两老都保重身体,等他有了假期就会回家探亲的。
然后就是问候了两个哥哥,又问妹妹在温家过得怎么样上次姚家回信的时候,就提到姚软枝已经出嫁的事情,还说他一直在好好锻炼,要是温俊海敢欺负姚软枝,他回来就要去揍温俊海。
听得李氏一边笑一边揉眼睛。
姚学义是三个儿子里最小的,也是性格最跳脱、平时都调皮、最逗人乐的那个。这样的孩子,平时爹娘打骂得多,但是在爹娘心里的存在感也最大。
这么久不见,而且姚学义还是要上战场,李氏怎么忍得住
随信还寄了一些钱,姚学义说是他第一个月领的津贴,让姚文昌夫妻买点东西,算是他孝敬爹娘的。
李氏捂着眼睛骂了一句,那几张钞票,早就被她收起来了。她缺那点钱买东西吗
“他没说他在哪儿”听到最后,李氏也没有听到自己想要知道的内容,急忙问姚软枝。姚文昌他们爷仨没找到,李氏还能说是他们不认字,可是连姚软枝都没念到,那就是真的没有在信里写了。
姚软枝摇了摇头“部队上可能有纪律,有些事情是不允许告诉家属的。”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们已经上了朝鲜战场,部队没有限制,可是姚学义害怕家里人担心,所以故意没提。
李氏捂着胸口,重重地叹了口气。姚软枝连忙把信放在一边,给她捶背顺气“娘,你别担心,我哥这是新兵,国家肯定不会让他们去什么危险的地方,还得好好练练才能派上用场呢。”
姚软枝只能编理由去哄李氏,让她别担心。
如今,姚软枝也是一家主妇,今天也要负责烙糖火烧祭灶,不能在娘家待太久,只能匆匆跟姚家人说了几句,就赶回温家。
姚软枝知道自己回来得晚,早上就叮嘱温好好把东西准备好,回到家就洗手捋袖子,跟温好好一起干活。
这一次温乐田直接蹲在灶膛前,主动揽下了烧火的任务。